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萬法唯心

【如何理解萬法唯心】


經云:【萬法唯心】,一切法從心想生。然而人心所想個個不同,如何能想出同一個世界出來?我們想財、想智慧、或想健康長壽,又為什麼不靈,實在令人費解?以上的問題相信是一般學佛人,聽經聞教之後,難免會產生的問題。縱然讀經研教有相當時日,若對佛法的義理不能透徹明瞭,也同樣會有這類的疑惑發生。

佛在《楞嚴經》上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仗境為緣長六粗】。這種三細、六粗的現象,也就是五蘊、六入、十八界,總括為宇宙的森羅萬象。這些現象界的發生都是吾人一念不覺,無明妄動而有的現象。換句話說,自性本體本來清淨,一塵不染、一法不立,只因一念不覺而有妄動,所謂:【真如不守自性】,所以隨緣而起變化,故而有了無明業相(即心識的活動)、轉相(即轉識,亦即能見相,此見乃妄見)及現相(因妄見故而有了境界相)。有了境界的緣故,複而產生了另外六種相,亦如經文所說:【仗境為緣長六粗】。這六粗相即: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與業系苦相。這一切的差別相皆因心而有,所謂【心因境有,境因心生,心境不二,唯是一心而已】。

雖然聽經聞法或者研教,多少能夠理會【心與境】的微妙關係;但是眾生心想不同,南轅北轍,如何會想出同一個世界出來,覺得真是不可思議,也感到十分的疑惑。我們須知,眾生心想固然個個不同,紛遝雜然,不一而足,但是若嚴格歸納起來也不外乎佛法所說的見思惑、塵沙惑,與無明惑而已。而見思、塵沙與無明就是妄想、分別,與執著,也就是所謂的「煩惱障」與「所知障」。人的煩惱都是由於貪嗔癡慢疑,邪知邪見而來,因為我們想的都是自私自利的事情,爭的不外乎名聞利養、個人的是是非非,所追求的也無非是一些聲色貨利、五欲六塵的境界,所以沒有什麼不同。故法相唯識將所有法概略分類成百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以及無為法。【心法】指的是八識心王。【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種之多,其中根本煩惱及隨煩惱合起來有二十六種,善心所有十一種,遍行及別境各有五種,加上不定法有四種,總計為五十一種法。【色法】有十一種,【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及【無為法】有六,共計為百法。唯識宗將宇宙萬有大略分為這五位百法;換句話說,吾人心識的活動再廣泛也不出這些範疇。心想雖然個個不同,五花八門,這是別相;別相【不一】,但總相沒有不同,不出百法的範疇,故【不異】。這種不一、不異的現象就是宇宙的實相,而這一切都是吾人唯心妄動而有的,故所謂萬法唯心。

那麼,為什麼我們想財、想名,或想健康長壽,卻想不來呢?世尊開示世人:眼前的一切現像都是唯心妄動而有,此「有」是假有、幻有,並非真實,都是刹那不住、無常變化的假相而已。而這種相是吾人業力所感的因果現象,所謂:【種善因得善報,造惡因受惡果】的一種因果報應、自作自受的結果而已。換句話說,【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非憑空胡思亂想而來的,誠如俗語所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凡事決非偶然的,經云:【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的彌勒】。

佛法講因果,財富的因是來自多佈施修善,以不盜為因;健康長壽則以無畏施、不殺生,慈悲為因;而聰明才智即是以法佈施為主,若不吝法,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就能得聰明才智。所以世出世間的一切現相都是因果的現象,並非胡思亂想而能想得出來的;若能胡思亂想,就能想得出來,就沒有因果論。所以古德說:【世出世間的理不出心性二字,而一切的相則不外乎因果的現象】;換句話說,所謂不出【心性】二字,講的就是【唯心所變】,然所變的相,是屬於因果的現象。離開了因果,實無有一法可得。

平心而論,由於物質文明的進步,使得人類在物質生活上的享受大步的提升,以及科學的昌明,諸如醫學的發達,使人類平均的壽命也得以增加。這些固然是仰仗科技文明所賜,但是科技的文明又何嘗不是從人類的妄想中而慢慢蛻變而來;也就是說,人類開始先有想像,然後再大膽的假設,並加以小心地求證,不斷地研究、發展、實驗、製造、改進,最後才有今天科技文明的成果。因此我們才可以搭乘超音速的飛機徜徉在天際之中環遊世界,而且所有資訊的往來也可以用極迅速的方法透過衛星網路來收集並傳遞。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也已經打破了時空的界限,遠在地球一端的親人或朋友也可以使用電話或視線的傳播與對方面對面的溝通講話。這些種種都是從人類的妄想開始萌牙的,然後進一步由思維想像,再附以實際行為的探討、研究及發明創造而成的。這些無不是一切法唯心想生的最好佐證!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中開示世人:是心作什麼,是心是什麼,這【心作心是】講的就是一切法唯心,如《華嚴經》所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在《觀經》中教我們觀想念佛法門,觀想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方法,那是有理論、有方法、有境界,不是胡亂妄想。若按照佛所說的方法去觀想,而能心無雜想,入三昧正定之中,就能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故心是「能」感,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相是「所」感。這所感的境界相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的清淨報土,是能「應」。這一念心若能一心專注,透過觀想念佛的方法達到清淨無染,就能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應。就像習武或修道之人,練所謂的丹田之氣。丹田本來是沒有的,是想出來的。只要呼吸時,循著思維、想像,將體內的氣慢慢彙集、導引,尋著一定的途徑觀想,最後集中在丹田,所謂息息歸田,久而久之,在腹部肚擠眼下三個指幅的地方自然就形成了像小圓球似的丹田,所以說一切法都是由心想生的。重要的是要有善知識指導,要懂得方法去練,不是漫無目標地胡思亂想、亂練一通。例如,我們想自己的父母或親人,心想之時,他們的形相就會清清楚楚浮現在我們的心中。若日思夜想,集中自己的心力,就能入正定之中,若所思念的對像也能以同樣的方法思念自己,即能與對方產生感應,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這就是【感應道交】的原理。

由此可知,萬法唯心,若以世間法而論,一切法皆由心想開始。由心想而有境界相,然後再付與行動朝著所想的方向與目標努力邁進,如此終有實現的時日。佛家說:有願必成。只要發心真誠,出自一念真心,發揮科學家那種執著、鍥而不捨、日以繼夜的研究精神,則無有不能實現的願望。縱然這一生不能實現,還有來世;來世不成,還有後世,生生世世若能保持這一念初心不變,終有成功的一日,所以說一切法唯心所造。若以出世間法來說,就是【感應】的原理,而這種感應道交的原理、原則也不外乎因果的現相,猶如《觀無量壽佛經》所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作是因,是佛即是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