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靈安尊王

【靈安尊王】


青山靈安尊王,簡稱青山王、靈安尊王,是福建泉州三邑惠安縣青山的守護神,不僅有山神、行政神的神格,也頗具司法神的職能,相當於三邑的城隍爺,故青山王配祀有判官陽司等諸司幕僚范謝將軍等神,也常常有出巡、暗訪等活動,主要目的就是明察轄區善惡,緝捕惡鬼凶神,日本學者鈴木清一郎在《臺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指出青山王有代天巡狩的職能,亦與王爺信仰有關。隨著泉州三邑移民在臺灣的開墾,臺灣的青山王信仰也日益擴大,其最有名的廟宇是臺北市艋舺青山宮

有一個知名的傳奇:傳說,張將軍原葬在惠安縣衙門附近,惠安縣每有新官上任,皆前往祭之。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縣令崔知節上任,原不去參拜,後因民意,不得已而前往,祭拜時,墓碑突然傾倒,才看到墓碑竟刻有四句詩:

「太平興國間,古縣本惠安;今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

崔大驚,並將其墓遷往青山山下(今福建省惠安縣山霞鄉青山東麓),建「青山宮」供奉之,從此被鄉民稱為「青山王」。

臺北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有一個著名的青山王傳說:臺灣日治時期艋舺青山宮附近,有些聲色場所。每次華燈初上,正是青樓開市良辰,有些風塵女郎時常出外招攬客人,而青山宮配祀的范謝將軍就在此時顯靈,於附近頻頻現身,嚇得那些風塵女郎紛紛避走。
艋舺青山宮,俗稱青山宮、青山王宮、青山王廟、青山王館、王爺公館或臺北青山宮,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貴陽街2218號,現列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為肇建於1856年(清文宗咸豐6年)的民間信仰道教廟宇,主祀青山靈安尊王。該廟自清領時期以來就是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王爺信仰中心,每逢靈安尊王壽誕日前夕都有隆重祭典,萬華全區震動,俗稱「艋舺大拜拜」。
艋舺在1854年(咸豐4年)發生瘟疫祖籍泉州府惠安縣漁民,於是特地將惠安青山宮的鄉土守護神——青山靈安尊王神像分靈至艋舺,並在舊街(今西園路)鬧區處暫立小祠奉祀,想藉此弭平疫情。隨後由於祂靈驗的神蹟廣為流傳,使得善信日增,1856年(咸豐6年)另在貨物貿易集散的蕃薯市街(今貴陽街現址)建築新廟,1859年(咸豐9年)落成
泉州三邑惠安人的道教信仰主神和城市守護神是青山靈安尊王,簡稱靈安尊王,俗稱青山王。明朝何喬遠《閩書·惠安縣觀應篇》認為是三國孫吳將領張滾,人稱「張將軍」;張滾在212年(漢獻帝建安17年)奉派駐守泉州惠安地區,頗有治績,因此受人民懷念,奉之為神明,稱「青山王」。
青山王祭典為期四天,祭典前夕都會迎請艋舺清水巖清水祖師艋舺龍山寺觀音佛祖西門町天后宮天上聖母及閤艋神尊蒞臨艋舺青山宮作客和看戲[15];每年農曆10月20、21日接連兩天會分別在南、北萬華區進行暗訪[1],以達到探查陽界、緝捕兇神惡鬼和驅逐邪穢之目的。
農曆1023日生日的靈安尊王舉行祝壽法會後,一連串的祭祀活動才算告一段落。
「靈安尊王」,本靈奉祀在泉州府惠安縣青山,所以又稱「青山王」。據民間的說法是:靈安尊王就是三國時代東吳孫權的稗將張滾,建安十七年,孫權徙治建康,特別調兵遣將分別守備浙江、福建,當時,張滾奉命鎮守福建泉州府惠安地方;他在任內正直廉潔,忠勇多謀,施仁佈德,生民立命,深得軍民的愛載,故政績卓著,為各縣之冠,因此,孫權封他為「照應侯」,惠安縣民則崇拜他為「生神」。張滾逝世後,停靈縣衙東配室內,吏屬恭敬他的為人,便就棺槨砌石為壇,每年春秋兩祀,都非常虔誠,未曾或缺,縣官每有更迭,新官到任三天之後,例行備牲詣墓壇致祭,祈禱「民豐物阜,闔境平安」,久而久之,習以為常。縣民更為他建了一座「青山廟」,稱他為「武德神」,一般都相信他有驅疫之靈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