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不生分別


不生分別


眼見不生分別
耳見不生分別
是為自淨其意
別人是非善惡
是渠個人之事
與你又何干係
審查自己過失
莫審他人骨底

知悉他人是非過錯
不管做人是好是壞
嘴巴不要輕易亂說
自己心裡明白就好
參與意見叨叨不休
無事也會變成有事
最後冤親反成事主
莫傳是非才真有福


亮燦耀


亮燦耀


太陽光明亮燦耀
萬物好壞皆蒙照
平等慈悲無分別
皆緣無私無計較
道法圓融宜變通
寬懷大度息高傲
修好自己身口意
剛愎自用陷怒惱
習氣種子速轉換
信解行證煩惱拋

鬼也怕生,能不生乎,
人亦怕死,能不死乎,
死死生生,真假莫辨,
流浪生死,苦海無邊。
欲求了死,先求了生,
欲求了生,必先超生,
若遇明師,直指大道,
地府抽名,天堂掛號,
得脫閻君,不落無常,
三期末劫,真道不降,
超生了死,誠斯難矣。


第一步


第一步


修行做人第一步
出家在家優取德
信眾態度縱過火
仍是將就及應酬
看經貴須解經意
從解行中去改過
如何轉經看會否
非從經中挑他錯


修行之路坎且坷
非為一般能證得
下定決心求般若
莫妄言賜法中座
經煎盤錯弄娑婆
難得因緣果超脫
一針一線亦須磨
未體真苦焉出籮


行藏虛實自家知
禍福因由更問誰
善惡到頭終有報
只爭來早與來遲
修好修壞何須問
眼前盡是大通池
久之自然露屁股
百雙眼眸怎遮堵
真修行人莫攀緣
攀親攀戚俗家嫌
辭親割愛難修練
名聞利養腑內煎
自性不參參外面
是非善惡容有變
不起煩惱即證驗
修到此境已無偏
境不順心即閉眼
忍辱行中養和顏
修行貴須能清楚
非到寺廟做勞苦
所做皆為菩薩事
卸業了業方是主
掃地清潔凡功夫
因起煩惱則白戮
無明業障來糾纏
憑何本事自安撫

人這一生三萬多天,

你我時間都不甚多,

爭爭吵吵一晃就老。

黑白顛倒經緯有別,

放下固執放下偏見,

留給時間去做證明。

心中無鬼做人坦蕩,

理解也好誤解也罷,

寬心地活不爭長短,

一旦過去就成煙雲,

難得此輩浪費在爭,

該是你的不爭也是;

不該你的爭也不是?

爭或不爭清清楚楚,

過得明白活得幸福!

有糧千擔,也是一日三餐;
有錢萬貫,也是黑白一天;
洋房十座,也是睡榻一間;
寶車百乘,也是有愁有煩;
高官厚祿,也是每天上班。
妻妾成群,也是一夜之歡;
山珍海味,也是一副肚腩;
榮華富貴,也是過眼雲煙;
錢多錢少,計較徒增貪婪。
若是知足,凌駕珍饈百碗。

活著已然不易,
何必鬥來鬥去!
人至清則無友,
水至清則無魚。
已爭不出結果,
爭不得新台幣!
何必兩敗俱傷,
雙雙心碎淚泣!

跟家人爭,爭贏了,
親情卻沒了;
跟愛人爭,爭贏了,
感情卻淡了;
跟朋友爭,爭贏了,
情義卻沒了。


放下自己固執私見,
寬心做人莫貪小利。
無謂爭吵徒增嘆息,
否則犧牲卻是自己。
捨得做事贏了人生,
多份平和拒絕唾棄;
在苦累中自養身體,
明日太陽依然升起。

老君轉法輪人事皆回春
漸漸入法脈循理探根本
點渠七分竅入性有三寸
無私誘根源朽木亦回魂

老君座下放光芒
由來已久混轉昌
誰言祖師無心慌
期期盼盼聖業扛
四十餘載一道光
紫天虎山人氣旺
道德會下經演暢
南北彙萃唯此場


好修行


好修行


自認凡夫好修行
於煩惱中理自己
及至諸法理得當
智慧明朗無明去
耐苦行中除妄念
苦轉為樂腑清晰
四體作務皆隨喜
忍辱精進掃群迷
儒子有心甚為讚
續善發揚具前瞻
研訂方針將冊安
日研經義訂籍欄
眾志成城續實辦
一冊一籍呈京龕
來世咸為傳法寶
爾等盡心登寶梵
【爭】

白天坐,晚間臥,
每餐能食幾碗多。
世態炎涼都經過,
得失是非已看破。
對的怎永遠是他,
錯的猶然還是我,
爭什麼?


鄰里睦,鄉黨和,
人肯吃虧善緣多。
林翁陳婆常贈果,
張兄王嫂送秋禾。
有茶且喝稍安座,
有話直言徐徐說,
慮什麼?

日落息,日出作,
春播夏鋤秋收穫。
早熟命短素質和,
順天應時總沒錯。
水到渠成待收果,
瓜熟蒂落樂外婆,
急什麼?

但行善,莫思惡,
遵紀守法愛咱國。
新殃舊債擔當著,
心中無鬼不懼魔。
天地公道莫評苛,
昭彰因果依緣落,
怕什麼?

高官顯,大款闊,
富貴如雲眼前過。
青菜蘿蔔哼兒歌,
琴棋書畫自得樂。
窮通有數星閃爍,
各得其所聲遠播,
比什麼?

盡心為,努力作,
汗水換來金銀朵。
勤勞致富財運久,
巧取豪奪必招禍。
大方不少願割捨,
吝嗇不多還自苛,
算什麼?

忍讓安,知足樂,
身外之物當施捨。
兒孫有志不靠我,
後代無知財是禍。
教子明德安於課,
以身作則不招惹,
積什麼?

法非法,佛非佛,
拜遍宮廟又如何?
命由我造莫問什,
自性蓮台自性坐。
無心合道道路可,
凈意解脫三界果,
求什麼?

樂清凈,甘寂寞,
遠離是非自無過。
頻挖耳孔拒閒說,
常喝淨茶堵口舌。
大道無言誰說錯,
張口便錯善把握,
說什麼?

離該離,合該合,
世間因緣當看破。
一世夫妻百世恩,
今生憎緣前生錯。
無情不來不閃躲,
冤親難躲懺悔過,
煩什麼?

忍譏諷,讓苛刻,
好事難做也該做。
自種福田自收穫,
庇蔭後代勤積德。
神明不惑無招魔,
天地看著青天座,
顯什麼?

世事涼,人情薄,
美婦眨眼變醜婆。
豪宅瞬間易主奪,
高位頃刻別人坐。
粘縛執著速卸脫,
大礙解脫心去鎖,
戀什麼?

歷坎坷,經曲折,
人生之路無假設。
天堂地獄隨業果,
各具因緣都沒錯。
大道通天光閃爍,
腳底踩什去業殼,
悔什麼?

看得破,忍不過,
心火難滅因有疚。
君子難遇君子求,
小人自有小人磨。
吃虧積福集善丘,
欠債難躲情受責,
嗔什麼?
能夠改變的事情,不用發愁
改變不了的事情,愁也沒用
有情有義,何愁沒有朋友
努力拚搏,何愁沒有財富
真心付出,何愁沒有愛人
清正廉潔,何愁沒有口碑
光明正大,何愁小人算計
遇事樂觀,才能遠離愁緒
少些計較,方得自在人生

人生在世不容易
別拿別人氣自己
雞毛蒜皮由他去
平心靜氣不生氣
不和朋友來相欺
胸懷寬廣納羅衣
遍地知己緣不棄
無分別心寬待渠
不和家人將牆鬩
包容融合化嫌隙
不和主管互評理
平步青雲登山崎
不和小人論小計
平安榮景且順利
人啊活著活著就衰老了
日子過著過著就失去了
家財萬貫不如家人和睦
朋友無數不如知己一人
位高權重不如問心無愧
香車美女不如健康平安
閱人無數不如真愛一生

人啊,爭什麼呢

成敗得失過眼雲煙
爭名逐利浪費一生
有捨有得明白不晚
爭強好勝活的不安
果爭贏了樹了敵人
若爭輸了氣了自己
為爭家產兄弟鬩牆
相爭利益朋友遠離
爭得地位仇人增多
互爭對錯感情破裂
若是你的不必用爭
不是你的爭也沒用
【說到難做到】

古來有一位老修行,在大眾會下住了多時,度量很寬,待人厚道,常能勸人放下放下,有人問他:
「你這樣勸人教人,你自己做到沒有?」

他說:「我在三十年前就斷無明,還有什麼放不下呢?」

後來覺得在大眾會下,還是有些不自由自在,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

這回獨宿孤峰,無人來往,自由自在,以為就真無煩惱了。

誰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聽到門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鬧鬧的說到庵裏去看看,有說不要動修行人的念頭,又有說既是修行人,念頭是不會動的。

後來牧童都進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團沒有理他,他們找吃的找喝的鬧個不休,老修行不動不聲,牧童以為他死了,搖他也不動,但摸他身上還有暖氣。

有人說:「他入定了!」
有人說:「我不相信。」
於是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還是不動,挑他的手也不動,挑他的肚臍也不動,挑他的耳朵亦不動,挑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一個噴嚏,於是大罵道:
「打死你這班小雜種!」

那時觀世音菩薩在空中出現說:
「你三十年前斷了無明的,
今天還放不下嗎!」
 

可見說得一丈不如行一尺,
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不被境轉真不容易!

憨山大師《費閑歌》說:「
講道容易修道難,
雜念不除總是閑,
世間塵勞常罣礙,
深山靜坐也徒然。」

我們既為佛子,若不下一番苦心,徒然口說,也是無補於實際的。

莫嫌念佛法門低  
一法能收萬種機
上自文殊與遍吉   
同心發願盡歸依
修佛修道須有冀
何為脈源念清晰
依脈修行同祖氣
畢竟歸根與究底

貧富貴賤無高低
慈悲平等相對待
生生世世結善緣
成佛度眾轉蓮台
莫以眾等有善惡
因分別故費疑猜
視眾皆為善知識
逆緣也會有大愛

凡事不豫則形廢
諸法融通待緣催
一路一帶世局美
眾志成城免落墜
山川美色盡入眉
究有幾人能深會
前人種樹後補給
三輪布施落緣誰



性在何處


【性在何處】


曰:既言有性將出來看。
師曰:汝信有明朝否?
曰:信。

師曰:找將明朝來看。

曰:明朝實是有,如今不可得。

師曰:
明朝不可得,不是無明朝;
汝自不見性,不可是無性;
今見著衣喫飯,行住坐臥,對面不識,可謂愚迷;
汝欲見明朝,與今日不異;
將性滅性,萬劫終不見;
亦如有人不見日,不是無日。



張燈結采


張燈結采


張燈結彩勝莊嚴
老君會下元辰燈
照天照地照元星
性亮迴光靈清澄
點燈貴為啟性靈
真靈不滅珠光精
啟靈啟竅啟自性
一年光景性清明

非做勞力為苦行
貴在觀察事與境
不起無明與煩惱
滌除習氣掃無明
順逆環境無分別
如如不動腑贓清
妄想紛飛似著魔
六根不染戒清淨


玄帝法身幻化身
有形無形皆有情
修身修道苦難言
六道輪迴避重因


諸佛菩薩苦口婆心
一心一意點醒迷昏
縱身口意難得不混
這廂沒霧那又染塵
起起落落世法沈淪
頭出頭沒岸靠無門
說才浮起轉眼又沈
醒得師意不負青春


迷與悟


【迷與悟】


又華嚴座主問「大珠和尚」曰:『
禪師何故不許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華無非般若?』

珠曰:『
法身無像,應翠竹以成形;
般若無知,對黃華而顯相。
非彼黃華、翠竹而有般若法身。
故經云:
佛真法身,猶若虛空;
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
翠竹若是法身,翠竹還能應用。

若見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隨用而說,不滯是非,

若不見性人,說翠竹著翠竹,說黃花著黃花,說法身滯法身,說般若不識般若,所以皆成爭論。

見性者即非凡夫,頓悟上乘,超凡入聖,

迷人論凡論聖,
悟人超越生死涅槃,
迷人說事說理,
悟人大用無方,
迷人求得求証,
悟人無得無求,
迷人期遠劫,
悟人頓見。



幻化身


幻化身



玄帝法身幻化身
有形無形皆有情
修身修道苦難言
六道輪迴避重因


諸佛菩薩苦口婆心
一心一意點醒迷昏
縱身口意難得不混
這廂沒霧那又染塵
起起落落世法沈淪
頭出頭沒岸靠無門
說才浮起轉眼又沈
醒得師意不負青春


【無為而無所不為】

而,卻也,「無為卻無所不為」。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做,可實際上是什麼都管、什麼都做。

這句話是講「天」,講「自然」的神秘力量。

例如說:
天創造宇宙萬物,萬物得以生生不息,這是天的功勞,可見天是萬能的,這就是「無所不為」。
可天創造宇宙萬物之後,祂不居功,放任萬物自然發展而不加以干涉,這就是「無為」。

其實,所謂「無為」,並非什麼也不理不幹,

而只是要人淡泊名利,在克盡己力後,縱有天大功德,亦不必自恃有功有德,
理應統統放下,猶如從無作為。
修道者抱持如此心態,方可不斷提升,無為而無所不為也。


因此,聖人安守無為的原則,施行不言的教化;
興作萬物而不自以為首,
生成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施助萬物而不自恃有恩,
成就功業而不自居高位。
正因為不自以為有功,故其功勞並不會泯沒。

【功過相抵嗎】


在佛法上,沒有世上所說的「功過相抵」,
因果上的「功過」是不可能相抵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所以造惡一定有惡報,行善一定有善報,只是遲早的問題。


《華嚴經》說:「
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我們一定要深信因果,能夠深信因果才不會造罪。


不要在修道的過程當中,還不斷的在造業,就如同六祖第一品《無相頌》所講,
「離道別覓道」;
你所做所為都已經離道,怎麼還可能成就道業呢?
這是不可能的。


了妄歸真


了妄歸真


了妄歸真萬慮空
河沙凡聖體通同
迷來盡是蛾投焰
悟去皆如鶴出籠
片月影分千澗水
孤松聲任四時風
值須密契心心地
休苦勞生睡夢中


   
楞嚴經載:『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循諸色聲,逐念流轉,
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不循所常,逐諸生滅,
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若去生滅,守於真常,
常光現前,根塵識心,
應時銷落,想相為塵,
識情為垢,二俱遠離,
則汝法眼,應時清明,
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聖帝遇緣降法身
或有或無仗覺本
伺機祖廟朝本尊
靈體加持獲提升

乩身法身慎辨分
一點真靈方是真
行法無須望後塵
當下即是掃疑昏



福德功德



【福德功德】

六祖說:「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

什麼叫「修道」?
道就是自性,修學能以明心見性為宗旨,才叫做「修道」;
不以明心見性為宗旨,就不能叫做「修道」。

布施裡面有三施:
財施、法施、無畏施。
不要以為三施做很多,就是在修道。

這不是修道,這是修福。

修道有功德,因為功德在法身中;
以明心見性為宗旨,就是在修道,就有功德。

『布施』是修福,不可以把福德當做功德,如同梁武帝一樣。

如果能放下貪、嗔、痴,
布施而無所住,
就誠如陳大姑常說的
「以無為之心,行有為之事。」
那就是福慧雙修,福德與功德兼備了。

又說:「
擬將修福欲滅罪,
後世得福罪還在。」

如果想要以所修的福來滅除罪業,
這可能嗎?

這是不可能的。
後世雖然能夠得到福報,但是罪業依然還在

也就是說福報,是無法滅去心中的罪業的。



老子說:
罪莫大於可欲,
禍莫大於不知足。

又說:
我有三寶,保而持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
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觀音佛祖顯真身
慈悲為懷護神魂
九品蓮臺轉乾坤
有形無形安識神

佛祖菩薩無分別
眾生難得一念歇
三令五申賜告誡
迷途凡夫妄難卸


盤綜錯結




盤綜錯結歸乎性
一性不明即要命
命理融通歸元清
清裡玄澈自然明
自性清明曰篤靜
靜裡玄妙神靈淨
淨靜精旺法通庭
玉京庭中養道英

不知原始妄作凶
未明性理即落窮
萬法歸一恥近勇
落日黃花成平庸
通達事物應置中
不偏不倚合人龍
道法演譯萬千種
修心修性致理通

濟公師父法道濟
云云凡眾性迷離
約吾來此心無意
無形有形眾會集
曰有法義曰有理
言出法理三千里
似懂非懂意還欺
似迷又幻上高梯

爾等有心似無心
欲聆諭示卻無稟
稟天向地符純情
真性融通通天明
法際無礙有情行
有緣無緣轉聖靈
一心無私遶天清
七星丈刀斬妖精

伏性伏情伏原性
法本無私返源清
聚性無礙展自靈
靈竅開通施玄印
印展鴻圖刻板稟
一分一厘莫妄吝
胸懷四維何堪慶
恰在三山五嶽頂


2018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善有善報


【善有善報】


清陝西袁公。以闖賊亂。
(清朝時在陝西有一袁姓員外,因為抵擋賊寇之作亂。)

父子失散。流寓江南。
(造成父子竟然失散,在江南地方流離失所。)

欲娶妾生子。適買一婦。
(想要買一婢妾幫忙生個兒子,適巧買了一位婦人回家。)

至袁宅。背燈而哭。
(此婦人買回來後,卻背著燈而哭泣。)

袁詰之。婦曰。無他故。
(袁公子乃詰問該婦人,婦人回稱,並沒有其它之原因。)

止以家中貧餓。夫欲求死。故賣身以活之。
(只因為家中貧窮又挨餓過日,先生欲求死了卻餘生,所以只得自己賣身,而讓先生能存活下來。)

妾念平日夫婦情篤。故不禁傷痛耳。
(我因念及平常生活雖然困苦,但夫婦感情甚好,想到此,就禁不住的傷心起來。)

公惻然。背坐達旦。
(袁公聽了以後,受其感動而生同情,竟背著婦人坐著,一直到了天亮。)

除身價外。複贈百金。
(除了當時買賣的身價外,又再贈送了百餘兩金錢。)

同婦送其夫。令之貿易。
(拿著金銀隨同婦人,送返給她的先生,責令他們將現有的銀兩,拿去做生意買賣。)

夫婦泣哭而去。
(兩夫婦感謝的痛哭流涕而離去。)

後欲覓一閨女。送與袁公生子。久而未得。
(之後該夫婦想找一位黃花閨女,送給袁公子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經過了很久,均不如願。)

偶至揚州。遇人領一俊童欲賣。
(偶而到了揚州城,碰到有一人,身邊帶著一英俊的兒童準備販賣。

因私計我未得女子。
(自己私底下想 ,我雖然未覓得上好女子,好送袁公。)

先買此童伏事袁公。有何不可。遂買之。
(不如先買下此孩童,回去先奉事袁公,有什麼不可以呢?因而就買下了該男童。)

渡江送袁。袁諦視之。
(渡過江來,準備將該孩童送給袁公,袁公對着該小孩仔細的端看著。)

則其所失子也。報應其神如此。
(這不就是我遺失的兒子嗎?想不到,善有善報的回應,竟然是如此的神速。)


【不放棄】

心態年輕的人,會積極嘗試新鮮事物,

總是帶著好奇的眼光去學每一樣新東西;

在他們臉上,也許會看到眼角眉梢的皺紋,

但更吸引人的,則是那種神采奕奕的面容,
和熱愛生活的精神狀態。

或說:
「人不是慢慢變老的,而是一瞬變老的。」

人變老,不是從第一道皺紋、第一根白髮開始,
而是從放棄自己那一刻開始;

只有對自己不放棄的人,
才能活成不怕老、不會老的人。





老君諭示107.10.23


【老君諭示107.10.23


道為德之本德為道之始    
無德難修道無道就無德   
德依倫綱禮父母生養你    
勞心又勞力恩比天還高

孝為德之基不孝餘皆假    
造孽業更深地獄受苦行
禮為行之據義為心正氣    
廉是心平和恥做行中鏡

八德做教條不踰不亂行    
修身後齊家家和萬事興
修德兼修道道法自然來    
主在心中坐莫從身外求

跑盡天下廟拜遍眾仙佛    
因果消不盡一切皆罔然
禍怪眾仙佛忘卻己未修    
無功無果在仙佛也難渡

身心皆不定身口難合一    
知道做不到何必求仙佛
不造口是非不沾因果業    
謙恭誠心學智慧學無崖

修道是快樂苦為心中造    
忘卻心中苦增長福祿智
心中常記善行遍善天下    
唸經長智慧坐禪求心定

人人皆明師截長來補短    
行事依條理莫爭功名利
仙佛自會助同修積功果    
時時勤懺悔檢討己過錯

多做不怕錯知錯能修正    
智慧方能長這就是修行
仙佛能助你祖先一起修    
時機一來到登上果仙臺

太上老君諭示
107.10.23

偈曰---

道經傳法德經傳神
精神合一不虧本尊
一體行道貴為清純
不沾不染身心無渾

孝養父母奉侍師長
古有明訓諭重倫常
綱紀為用柔軟如暢
上下和合百事無傷

四維八德傳統倫理
和則妙用分則厭棄
守一失二不如全席
傷在遊戲難履其一

家有兩尊佛卻是往外求
不知自性裡尚須好深究
汲汲樂朝山妯娌不分憂
供養多計較一日不多留

身心口業難清淨
緣塵識染念不清
混身沾垢怪無應
仙佛若降魂不寧

守戒為師經為良母
生等疑惑難擬清楚
認賊作父旁門偏出
糊塗顛倒地窖有苦

三人之行必有我師
虛心求教速長靈母
一入一息玄妙隱示
胡亂瀏覽自棄功夫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良田寶地速速回填
逝者如斯何用窮辯
贏了裡子失了外緣

 **
尋遍山邊與水邊
東西南北亦徒然
誰知只在此山內
彷佛低頭自在眠
攪盡腦汁不靈驗
偏是窮躦牛角尖
放下恰似兜羅綿
何需緊繃雙胛肩


物物頭頭別有天
此中消息幾人宣
忽然怒作仰天吼
獨露鬚眉照大千
自性裡頭總浮潛
往內深探覓無籤
一日坐斷蒲團線
淨中無私醒百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