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遙不可及

【遙不可及】


昨日友人來訪,談到信仰
我問貴府有無供奉仙佛
他說我供的是大乘的釋迦牟尼佛,供奉妙法蓮華經
是無神像的

哦,原來是日本教派
我說,我們是華人,有道統道脈,法統法脈,你當初怎麼會入了日本教派
他說我們信仰的是大乘,不像你們的小乘,沒有大乘的高超

我說,那什麼是大小乘,願聞其詳
他說,大乘就是無形象,是大乘佛法,是釋佛的傳法,講不出究竟大義

現特將大小乘整理一下,讓大家更清楚明白。

【大乘義】

大乘是梵文Mah
āyāna的直譯。Mahā是大、偉大的意思,Yān a則是乘,可指車輛、船舶等一切交通運載工具,
在這裡是對教法的習慣稱呼,大乘的意譯就是大教法。

梵文音譯有「摩訶衍那」、「摩訶衍」等。
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
大乘的「乘」字在現代漢語中發成長的「成」,
漢語拼音是chéng,舊時和目前台灣亦讀作勝利的「勝」,漢語拼音是shèng

大乘佛教認為,大小乘教法的區分,
(*)
主要在於自利與利他的不同;
能夠自利利他,圓滿成佛的教法為大乘;

而只求自利,斷除自身煩惱的教法,則稱小乘。

在《法華經》譬喻品中,將聲聞之道譬喻為「羊車」;

將修菩薩道者,稱為「大乘」,
因其度眾生多,以大「牛車」喻之。

又如《大方等大集經》稱「其乘廣大故名大乘」,大乘佛教以「普渡眾生」成佛為目地。

學者Jan Nattier指出,術語「大乘」是菩薩道的同義詞,
在某些最早的大乘佛經比如漢靈帝末年譯《法鏡經》中,其含義與部派佛教對菩薩道的解釋沒有本質區別。
與菩薩道之「大乘」相對,聲聞弟子的解脫道則是「小乘」,

這個稱謂在最早期的大乘佛經中相較很少出現。

(*)
沒有佛教僧團自稱「小乘」,當大乘教團將「大乘」作為自身的專屬教派稱謂,而將其他部派稱為「小乘」時,
也隱含對於這些傳統佛教教團的不滿與輕視之意。

以「大乘」來稱呼菩薩道,在漢譯的《阿含經》中就已經出現,如:

《雜阿含經·769經》:
「阿難,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

《長阿含經·2經》:
「佛為海船師,法橋渡河津,大乘道之輿,一切渡天人。」

《增一阿含經》「序品」中有:
「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

「四意斷品」中有:
「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事,非小乘所能知。」

【小乘義】

小乘(梵語:
हीनयानHīnayāna)是大乘佛 教所劃分的三乘教法中聲聞乘、緣覺乘的統稱,
包括了所有部派佛教教派。
也被用來專指現代的上座部佛教。

因為「小乘」包含貶義,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

1950
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明確共識,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對南傳佛教的正確稱呼應當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

「大乘是Mah
āyāna(摩訶衍)的譯語,是大車的意思;
小乘則是H
īnayāna的譯語,是小車的意思。
H
īna的原意是『已被捨棄的』,也有『卑下』、『劣等』的意思,因此小乘是鄙視的稱呼,是大乘教徒視部派佛教的稱呼,也就是說,並沒有自稱小乘的教團。」

《妙法蓮華經》:「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

《景德傳燈錄》:「禪有淺深階級,一小乘,一大乘。
頓悟自心無漏智,此心卽佛,曰最上乘。」

其實,這裡面最大的分野,就是自利與利他
凡求自利與利他修菩薩道的精神,就是大乘
而講求自利,自修,自度的就是小乘精神
這裡面並無衝突
當然要先修小乘才能進入大乘境界
若無修小乘,而直接要進入大乘佛法而成佛的
可以說是遙不可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